大時代下的悲歌
營造業缺工下
做工的人與生死的距離
重大工安天天上演
2023年5月台中南屯區一處工地建案,吊車吊臂墜落貫穿台中捷運釀乘客1死15傷;2023年9月台北市中山區大直民宅傾斜使居民無家可歸;2024年3月台南天坑造成吊車倒塌、小貨車掉入坑洞⋯⋯。
近兩年重大工安意外震驚全台,回顧國內過去重大職災死亡人數年年居高不下,2022年就有320人死亡,創下近6年新高,其中又以營建工程業占最大宗,死亡人數近10年來皆居各行業之冠;2023年營造業重大職災死亡率更是占總人數的一半,平均每2.4天就有1名營造工人死於職災,勞工職安問題迫在眉睫!
工安事件簿
2024年
高雄市燕巢區四林路一起工安意外,45歲邱姓工人疑操作怪手時不慎掉落到地面,又因地形不平,怪手機具傾倒當場壓住他,緊急送醫後搶救不治。
5/8
台南市西門路跟五妃街交叉口的一處新建工地,發生路面陷落,導致1輛小貨車被吞入「天坑」,所幸沒有人員傷亡
3/6
2023年
2023年12月30日午間11時許,一輛公車行經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一段時,突遭對向施工的起重機吊臂插入,造成車窗玻璃碎裂,幸無人傷亡。
12/30
北市承德路上一處建案工地,工人進行20噸鋼筋籠吊掛作業,疑似在空中懸掛太久,不幸鬆脫落下,當場砸落地面,路邊車輛遭波及,幸無人傷亡。
6/16
花蓮市國聯五路上一家飯店更換招牌時,疑似因吊掛不慎,導致長約15米的大招牌直接從7樓高空墜落,占據整條路面。事發當下吊車上的工作人員拔腿跳車,幸當時沒有人車通過,但還是砸壞無辜車輛。
3/21
新北市淡水區新春街一處工地爆工安意外,一名33歲胡姓工人使用汽車用升降梯,搬運材料施作消防工程時,整個平台突然從1樓墜落至地下3樓,腦漿當場爆噴失去生命跡象,送醫急救後仍傷重不治。
2/27
北市文山區一名51歲工人在執行電梯拆除作業時,不慎遭電梯壓傷右腿,當場骨折,幸意識清醒,警消獲報後先將他搬到1樓,再由救護人員緊急送醫治療。
3/18
新北市新莊區富貴路、昌仁路口的副都心某建案工地,疑似水泥灌漿過程中,沒做好防護措施,導致灌漿從隙縫外洩,大量水泥從4樓破口傾瀉而下,下方車輛慘變「水泥車」。
2/24
高雄路竹科學園區內,2名工人實施消防管線預埋工程時,疑似因施工時少做一面擋土牆慘遭土堆坍方活埋,50歲工人當場沒有呼吸心跳,64歲男工人下肢遭壓住、救出時意識清醒。
10/25
台中市南屯區大墩十一街上、七期建案進行施工時,疑似工人操作不當,不慎將長約150公分的鷹架從10多層樓高處掉落地面,當時下方路上多部汽機車經過差點就被砸中,有路過車輛行車紀錄器拍下掉落瞬間,讓人不禁捏一把冷汗。
10/3
彰化市彰美路一段57巷、鄰近台鐵宿舍群一處工地,疑似不敵強風吹襲搖搖欲墜,在一陣喀喀作響後突然倒塌,所幸剛好被路樹擋住,才未造成人員傷亡。
5/31
位於台中市南屯區、興富發建設公司建案「文心愛悦」,吊車吊臂倒塌、鋼樑砸到捷運軌道上,釀1死15傷。圖為鋼架插穿車廂,造成捷運車廂嚴重損毀。
5/10
這件事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多
新聞圖片來源:記者爆料網、中天新聞網授權
近5年工安大爆發,
死亡人數占全產業近1/2
2014年至2023年重大職災死亡人數比例圖
資料來源/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
根據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統計,近10年以來,光是營造業的重大職災死亡人數,就已經占了總人數約一半,且自108年起,死亡人數突然飆升。
工
成常態
營造工地為何常常出事?
意
外
安
43歲的小陳(化名)因工傷脊椎斷裂、雙腿骨折,超過一年的時間無法正常工作,就算康復也無法回到過去健康強壯的樣子...
然而
在大缺工時代下
臨時工成職災溫床
前情提要:
-
逢拆架時需大量人手,此時小包老闆會大量調工點工或是轉場(工人一天跑兩塊工地以上施工)。
-
雇主為解決人力不足,時常調派臨時工、聘僱黑工,新進場的工班對工地環境相對陌生,或是遭到原本工班壓榨,導致工地事故增加。
XX工程 每日派工回報(20)
明天
淡水 宏 德 杰 宇 謙 5
板橋 翰 陳 2
新店 國 胖 建 3 (要穿背負式)
淡水地址:......
XX營造 地址:新北市新店區....旁
因在重劃區,目前沒有正確地址
Google導航「...」
好
休假請提前告知
@All 禮拜一不要休息各位 我要防颱
感謝你們
6/3 三重升架
6/5 新店拆架 (7樓)
6/7 板橋拆架 (27樓)
6/17 永和拆架 (18樓)
各位再麻煩了
5/26(日)
5/27(一)
@阿宏 今天辛苦你們了,我有兩個問題跟你說希望你能跟師傅們講解、讓他們懂,首先是副手會一直在同一層站著看,等放完料後再一起下去拆,這樣你們就會比人家慢很多,料可以往前送、後面就一直挖下去應該是要這樣吧?你參考看看。第二點是架下真的要訓練,看的出來他們真的不太會,一些觀念、料要怎麼推才輕鬆、腳路要怎麼做等等的,你有時間教一下他們,對你們絕對是好的,而且還可以幹死很多班,加油
鷹架小包
鷹架小包
鷹架小包
鷹架小包
阿國
鷹架小包
阿宏(越南移工領班)
-
雇主外調的工班,若沒有經過職安課程的訓練,容易發生意外。
-
移工領班負責與小包老闆接工作,小至溝通接洽,大至發薪水、處理移工住宿與交通,一手包辦。缺點是領班可能壓榨移工,許多逃跑移工為討生活,抑或是害怕被檢舉而不敢吭聲。
對話內容為記者採訪而來、透過排版重新呈現,人物頭貼為示意圖
當景氣差遇上缺工
「臨時工」成工安破口
現任職北市營造工會執行長,同時具勞工及土木工程知識背景的邱祖賢點出,「失業率高、營造廠缺工,這兩個現象非常矛盾,卻又同時並存在營造業」,此時老師傅變得非常搶手,許多小包商缺人時都會外調老師傅資源。
當找不到老師傅時,工頭或小包業者會去找其他工種的人(臨時工)幫忙,讓這些非專業技術人員做中學、邊做邊學,有點皮毛就請他上工,使其對於工作內容沒有細部化的了解,作業風險相對提高,發生職災機率大增。
臨時工為甚麼鋌而走險上工?
北市營造工會執行長邱祖賢
工傷協會前理事長楊國楨表示,根據過去勞資調解經驗,除非是管制嚴謹的工地,否則每當有新人進場或遇到某些突發狀況,比如今天進場3人,明天來同樣2人和1個臨時工,多數工地無確實管控就開放進出,這些打工性質的工作者,是否具有 訓練沒人知,成為工安一大破口。
工傷協會前理事長楊國楨
臨時工遭剝削 發生職災求助無門
楊國楨進一步說明,營造業「多重承攬」的文化已定型,普遍可見人力轉介如臨時工、外調工、雜工、黑工等勞雇關係不明確,這類勞工身處於法律邊緣地帶,發生職災機率較高,又很難獲得法律完善的照顧。假設本身是工作者,又轉介散工給小包,從中抽取部分酬勞(人頭費),成為所謂的「 」,像這樣一個拉一個,互報哪裡有工作,在實務上很常見。
臨時工被剝削領低薪外,發生職災也求助無門!從阿恆的例子可見,上中下包互踢皮球,大包撇清關係稱不是自己請的勞工;小包明明有幫勞工加保,符合勞工保險條例下認定之雇主,卻兩手一攤說沒錢、把矛頭指向工頭;工頭身為介紹人,每天發薪資給勞工,卻卸責在職災勞工身上,指稱他時不時在工地喝酒、上工時不配戴護具,辯稱已經提醒過了還不聽才會出事,說穿了就是沒能力負責。平時管你的小包與工頭,出了事真要追究「誰是雇主」時,大家都急忙否認。受難的職災勞工更無法從勞動部勞動契約的主要判斷標準「人格從屬性」與「經濟從屬性」來明確認定勞雇關係。
工傷協會專員賀光卍(圖左)協助傷工阿恆(圖右)
移工困境
政府為解決缺工問題,開放印度移工來台,各界掀起軒然大波,移工議題再次浮上檯面。
圖/記者爆料網提供
⚠更多內容請下滑
移工看似補足人力缺口,卻被迫成為黑工,面對大環境的衝擊,第一線人員卻只能逆來順受、日復一日的賭命上工...
職安意識趕不上建案開發的速度?
法規與實務上的距離
職安署職業安全組營造科技正賴憲樟表示,勞檢員人數有限,儘管逐年提升勞檢員檢查、工作量,卻遠不及建築工地增加的數量。
事實上,工安問題早已存在,只是因為建案數變多,使得缺工、趕工及移工問題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多,一發不可收拾。以下列舉幾項政策面與實際面上的矛盾與衝突:
職安署職業安全組營造科技正賴憲樟
1.人員職能訓練制度待加強
陳婉甄以施工架舉例,人員如何判定施工架有沒有腐蝕與需要汰換的,且施工架有很重要的力學觀念,是技術人員應該要懂的,但這在法定課程上卻是相對較少的。新聞常見的「才上工第二天 施工不慎墜落送醫不治」,也透露了人員自身風險危害意識不足的問題。
根據職業安全衛生教育訓練規則第10條規定,雇主對擔任 之勞工,應於事前使其接受18小時的安全衛生教育訓練,這是最基本的法定。陳婉甄指出,假如是施工架作業主管,他們需要確認材料是否需要汰換、人員有無穿戴安全防護,以及事前的規劃等皆是作業主管的職責,不過當作業主管到現場時其實不見得有做到這些要求與規定。
針對上工前需上法定課程 ,工業安全衛生協會副處長陳婉甄坦言,這樣的過程只是上課聽老師講解,一個剛入行甚麼都不懂的勞工對於營造業認識有限,在上工前沒有辦法知道環境所處的危害,尤其營造業常見的墜落危害,是歷年重大職災死亡人數比例中,占比最高的災害類型。
111年重大職災災害類型,死亡人數比例。
資料來源/職安署
2.臨時構造物的使用-以施工架作業為例
根據勞動部勞動檢查統計年報顯示,施工架、模板支撐、擋土支撐及工作平臺等臨時構造物是造成災害發生的主要媒介物,常見的災害類型為滾墜落及倒崩塌。這些臨時構造物在營建過程中使用一段時間內就會拆掉,使用時間較短卻又不可或缺。
親臨施工現場訪視並比對國內現行施作規定後,發現在高風險的作業環境中,並不是所有突發狀況都是勞工可以自行決定與避免的,下方以施工架為例說明:
情況2:踩空
情況1:墜落
一名年僅24歲的工人小威在拆除兩層樓高鷹架時,有配戴背複式安全帶,怎料鷹架裡面有混凝土漿,疑是灌漿時噴到鷹架洞裡,整條都混到,所以在拆的過程意外摔落,整個人連同架子一起摔下來...
該案例說明,人員在拆架時,容易因出力過度或用力過猛造成重心不穩墜落,此時工作平台及護欄就很重要,不單單只是有無配戴個人防護具的問題而已,而是關乎到整個工作場域的安全性,進而涉及到當初施工規劃以及選用的施工架型式等。
情況3:防護
缺少內側交叉拉桿
根據職安署職業安全組營造科賴憲樟技正指出,按國家標準,施工架兩側都要裝有交叉拉桿,過去營造廠為求方便、快速,會省略內側,只拉一次(外側)交叉拉桿,造成鷹架易倒塌、人員墜落。
身處第一現場的鷹架師傅解釋,正常兩側交叉拉桿都會打,但內側拉桿總是在架好之後,就被其他工種在尚未告知的情況下拆下來。然而,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,鷹架的搭建本意是為了讓其他工種作業及走動,但每個工種為了方便施作,經常擅自拆掉最重要的安全措施,上圖施工架旁的坑洞本來有設置防墜網,卻被磁磚師傅們拆下來,上方工人來來往往,一不小心踩空後果不堪設想。
台灣施工架在設計上總是會有許多縫隙,人員為填滿這些空洞,將踏板與踏板間重疊,本是為避免踩空摔落,但如此凹凸不平卻也造成人員踢到或滾落的現象。
施工架最安全的情況是整組完全搭好,可是一棟建築物再怎麼樣到最後都不可能是一個完整架的狀態,如果說搭到最後剛好有一處差了幾公分,沒有辦法剛好在一個整組的情況下,通常就只能用鋼管架、活扣或鐵絲等將其串連在一起,這現象不只出現在施工架,所有臨時構造物都是如此。
假設臨時構造物不是在一個制定構建之下,或是設計階段早就已經規劃好下,當施作時發現缺了甚麼,就會看現場有甚麼材料再拿去補。原始設計規劃的不完善,迫使人員隨意主搭,在這過程中,要考量的不只是人員踏在上方的安全度而已,還有材料的強度,一不小心恐面臨導崩塌的危險。
情況4:補修
工人使用梯子搭設三角架,由於梯子不穩定、安全措施無法勾掛,必須有人在底下扶著,過程相當危險。
原有建築物外牆翻新,考量一樓會有人車經過,搭設施工架時會省略低樓層;即使下方不會佔用到人車空間,多數雇主為了節省成本與時間,不從底層搭起,只能使用梯子代替。根據勞動部「移動梯及合梯作業安全檢查重點及注意事項」,於移動梯上從事垂直高度2公尺以上作業,移動梯兩側應設置護欄或設置垂直安全母索、止滑防墜器或捲揚式防墜器供人員使用背負式安全帶。
示意圖/Google Maps
情況5:護具
工人站在施工架上,沒有任何防護措施,架下都是空心的,一不小心踩空恐墜落、造成傷亡。
這是因為工人在拆除施工排架時,背負式安全帶沒有地方可以勾掛,使其暴露在高風險環境中。
遺漏的工安拼圖待填補
填補人力缺口 移工聘僱制度待改進
引進移工來台的初衷是為了填補國內人力缺口,不料來台卻遭仲介制度剝削與雇主的欺壓,迫使移工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,無奈只能逃跑、成為黑工,因而衍生出許多工安問題,而目前政府作為僅限於加重移工、仲介罰則。
國際勞工協會(TIWA)專員王俐婷直言,提高罰則無法解決失聯移工問題,假設失聯移工被抓到,他身上也沒有那麼多錢,難道要一直把他關著嗎?仲介被罰錢後,再以同樣的方式去剝削更多移工,如此惡性循環,對仲介根本不痛不癢,仲介費用、不能自由轉換雇主等產生失聯移工的原因未解決,移工逃跑人數只會不斷增加。
TIWA主張廢除仲介制度,引進移工來台時,應使用政府對政府直接引進(government to government direct hiring,簡稱 G to G)的聘僱方式。許多相關規定如工地或工廠可以申請幾個移工,這都需要勞動部的核可,因此政府是很清楚知道所需的移工數量或是實際缺少多少工人,理應直接與移工來源國的政府去引進,而不是中間還要透過仲介,讓仲介有辦法在聘僱過程中獲利,此解法類似南韓國對國的直聘制,移工到韓國工作是不用繳任何仲介費的,不但可免於仲介剝削,還有基本薪資保障,都是我國政府可以效法的。
圖片來源/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
工安問題怎解 政府與民間意見大不同!
⚠點擊觀看訪談影片
提
升
勞
工
安
全
意
識
職安署職業安全組營造科技正賴憲樟表示,宣導比檢查重要,檢查只是一時,要如何改變勞工的觀念、教導其有關安全衛生的意識才是關鍵。
對此,工傷協會前理事長楊國楨並不認同,從眾多職災經驗發現,「工安檢查不夠、法規對雇主沒有警示的力量」才是工安頻傳的主因,勞動部所謂「勞檢人員不足、獎勵鼓勵代替檢查」無法改變行之已久的陋習,並質疑如果政策真的完善的話,一年不會有這麼多人因職災喪命、終身殘疾。
加
強
安
檢
嚴
懲
違
規
雇
主
工傷協會過去在提國家代位求償,當勞工發生職災時,由國家先行支付照顧勞工賠償給付,再要求雇主負起責任之罰鍰,然而現在職災保險不是代位求償,而是「代位罰鍰」,先替雇主負擔職災醫療成本,再轉而向職災勞工罰回來,像是若沒有加保再課以行政裁罰,換湯不換藥。
楊國楨進一步說明,保險對職災勞工來說是一個保障,發生職災時會先給予相對應的補償,不用看雇主臉色討賠償金,綜觀來看是一件好事,人人都不反對職災勞工獲得更良善的照顧,但在某種程度上,保險也讓雇主推掉責任,因為它可以互相抵充(職災保險前兩個月100%,第三個月70%),責任與賠償金都被保險給吸收掉了,雇主毫無損失、容易有「反正保險會給付,我也不用再出錢」的心態,對職安規則、預防和付出的成本就會比較鬆懈,弱化了最應該注意的工安問題。
這也是為甚麼工傷協會幾年來推動改革、發起立法行動,目的是違規累犯企業應該要付出代價,要求實行「懲罰性賠償」將職災費率以倍數罰鍰,並對其雇主課以刑責,以警惕雇主改善。楊國楨呼籲,防止意外的發生比出了意外再來解決好,否則再好的補償都換不回人命和悲劇。
工地日常
危機四伏
工安從源頭做起 第三方稽核有望成為解方
工業安全衛生協會副處長陳婉甄2022年在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(勞安所)研究計畫中發表了「營造業臨時構造物第三方稽核制度建立與運作」,陳婉甄在訪談中表示,當營造廠或包商沒有比較專業的能力或職安管控不完善的情況下,引進第三方(外部技術團隊)從中協助安全評估,再回饋給工地,使其有改善的機會,若一個工區已進行過第三方稽核,可以再以同樣的模式放到第二個工區自主管理,於此業者可以經有自主管理的方式來達到「源頭管理」。
第三方稽核制度的機制推動與運作模式
第三方稽核實地操作展示。(圖/翻攝自勞動部)
台灣工安意外已是日常,時常出現在報上的一小塊不被注意,直到截稿前(2024年6月24日)都還傳出工地事故,「快訊/高雄工安意外!8旬翁3樓墜落1樓紅磚堆 送醫急救中」、「快訊/台南驚傳工安意外!63歲工人墜落B1 左腿開放性骨折送醫急救」...
難道我們只能任由人命被犧牲嗎?
究竟還要等多久才能停止讓生命一條條流失掉?
專題製作:邱鈺庭
指導老師:陳秀鳳、江信昱
世新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班
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17巷1號
© 2024(西元年) by CHIU YU TING in Master program of Journalism.